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记忆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,如何让非遗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养分,绽放出时代的光彩,成为一项关乎文化自信与文明延续的新课题。
花馍贺新春。马辉摄
非遗保护:从抢救到传承
数字化保护。非遗的困境往往源于“人亡艺绝”的危机,传统手工艺、戏曲、民俗等因传承人老龄化、年轻人参与度低而面临断层。淮北市相山区加大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力度,建立了非遗数据库,涵盖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多种资料形式。制定了保护规划和措施,确保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,为非遗的长期保存和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传承人扶持。通过政策补贴、荣誉授予等方式激励传承人,推动“非遗进校园”,吸引年轻血液。组织淮北花馍、宗氏剪纸、杨家香包走进校园,为学生们讲授非遗知识、展示非遗技艺,并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制作过程。通过进校园互动体验活动,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,让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根植于学生们的精神家园。去年,相山区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深圳、上海文博会等大型对外交流展出2场次;举办各类非遗活动126场,相山区获批省级非遗工坊1家(周氏面皮),实现非遗工坊零的突破。
在商场设置剪纸体验区。韩学敏摄
创新赋能:让非遗与时代对话
创新路径。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需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,创新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。相山区鼓励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进行创新发展。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与现代设计、文化创意等相结合,开发出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。
沉浸体验。紧扣“非遗闹新春 最美家乡年”主题,首次打破街区壁垒,联动隋唐运河古镇、万达、南翔云集、金鹰国际四大街区,将非遗元素融入街景巷道、店铺装饰、商品展陈等各个环节,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。今年,相山非遗登场第十二届食品工业博览会,在来自国内外近200家企业的参展队伍中,非遗风采独树一帜,阿磊兄弟面皮、临涣烧饼、陈氏扒鸡等产品让海内外游客领略到相山非遗的独特魅力。
2025黄里杏花节非遗板块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。黄鹤鸣摄
打破传统:构建“非遗+”生态圈
跨界融合。非遗消费新业态的核心在于突破“静态展示”局限,通过“非遗+科技、文旅、教育、商业”等跨界融合,打造沉浸式、互动型、可持续的消费模式。黄里杏花节加入非遗板块,累计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,活动期间带动黄里消费约39.8万元。
质的蜕变。非遗生态圈的打造,是让文化遗产从“博物馆的展品”蜕变为“生活的呼吸”。商业智慧搭建桥梁,用科技力量打开通道,最终实现文化保护与市场活力的双螺旋上升。当张氏剪纸、殷派面塑成为白领办公桌上的治愈物,当相城古琴化身耳机里的疗愈音乐,非遗便真正完成了现代性转化。
非遗的传承不是简单地“复制过去”,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构文化价值。唯有在保护中创新、在创新中发展,才能让非遗之花真正扎根于时代的土壤,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。这既是文化自觉的使命,亦是文明赓续的答案。(孟艳)
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